伊彤: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5月7-8日,“浦江创新论坛——2021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会上,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北京为例》为题,做了主题报告。“北京科学学”将讲话内容进行了整理,同大家分享。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实现建党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2019年,《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
文化自身发展需要科技支撑
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需要科技支撑
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文化产品形态及其创作、生产和内容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多维化、虚拟化,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和表现力。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需要科技支撑
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了对存在于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
在为公众提供更为方便、公平的文化资源获取途径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有助于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科技的进步,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创造新的文化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边界。
有助于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从创意阶段、生产阶段、发行阶段和消费阶段都可以提高效率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丰富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效率。
科技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的培育和引领
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
纵观科技发展史,往往是在文化和观念上有所突破的时候,才会引发科技革命。反之,文化、观念的落后则会导致科技的落后。
培育先进科技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日益改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得到全社会的共识。
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是拉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以往的产品消费是具体到某一个地点和某一个产品,后来开始围绕互联网和移动媒介进行,再后来又出现了改造的“再消费”。
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有力带动现代科技的研发和运用,有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符合现阶段北京首都的功能定位
北京作为国内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同时又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既符合现阶段首都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有助于在“减量”与“提质”的统一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在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同时,推动京津冀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辨析与研究维度
所谓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有关产品的价值和品质,从而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的过程。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可以表现为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表现为反面的抑制作用。
文化科技融合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个分析层面
文化与科技都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三个层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层,共同构成文化与科技系统。
文化科技融合过程当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和科技的内容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不断的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融合。
物质层处于最外层,是文化与科技之间最先发生作用的部分,其融合结果最明显、最直接,同时,物质层融合还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载体,反映制度层和精神层融合的结果。
制度层处于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推动或制约着物质层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又是精神层融合结果的反映。
精神层处于最深层,其融合过程也是最漫长的,因为精神层融合是物质层和制度层长期渗透、作用的结果,且精神层融合的结果又会通过制度层反馈到物质层的融合。
这三种融合模式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
融合理论模式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双向融合模式。不仅包括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在同一层次上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融合,也包括不同层次之间的交叉互动融合。
物质层科技、制度层科技、精神层科技和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制度层文化他们之间的互动,可以产九种模式(3×3)。
比如科技物质层和文化精神层,iPhone可以帮盲人跑马拉松,apple watch可以监测心脏的异常,iPad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更好和世界联系,这些都体现了一些人文思想。
九种模式有三类:
第一类政府可以有所作为,像两个物质层的融合可以推进他们更多帮助一些文化企业科学技术研发,还有包括制度层面出台一些有助于融合的政策。
第二类是在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对文化科技结合有所体现的。
第三类主要依靠自发形成和发展,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只需营造适宜环境的。
大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践已经表明,这九种模式不是单独一对一的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政府促进模式
根据政府起作用的程度大小,将政府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模式分为以下3类:
(1)政府主导型:政府的作用最强,以日本、韩国为代表。政府通过发布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资金投向,给予直接投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2)官民结合型: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强调自由竞争和政府控制并存,采用经济杠杆与政府资金来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3)政府引导型:政府作用最小,以美国为代表。政府尽量让市场发挥作用,一般不制定相关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完善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北京文化科技发展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北京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较多体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融合初露端倪,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精神层面的融合尚有较大空间,有待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自觉和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趋缓
北京到2017年以前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数据,2018年开始就是文化产业了,目前是从2006年-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稳步增长,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但是实际增长速度是趋缓的。
与科技结合越紧密的文创产业成长性越好,产业整体发展不均衡
据统计,全市文化领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两成(2016年数据),且主要集中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而在传统文化行业则相对较少。
除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外,企业研发实力总体不足。需要进一步促进文化领域的科技研发与运用,运用科技的力量改革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活力。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代表,但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融入,诞生了数字出版、互联网+电影、动漫旅游等跨界融合的文化新业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代表。
2019年3月,科技部评选出16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其中北京有4家。但北京还缺之像迪士尼、好莱坞电影公司这样的世界级文化企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之。
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但缺乏面向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专门扶持性政策
先后出台的系列文件,逐渐明确了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支持路径,但现行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零散,扶持力度不大。
特别是当前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文化企业虽可申报,但因其门槛主要是针对科技企业来设定的,对文化企业的适用程度不足,覆盖面和激励作用都比较有限。
文化科技创新环境有所改善,但组织层面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了文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园区产业定位明确、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但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推进工作显得较为分散,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文化、科技相关部门在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的定位、抓手、路径不够清晰,宏观统筹和协调互动亟待加强。
科技伦理建设迫切需要从“事后诸葛亮”变为“打预防针”
近些年,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了甚至颠覆了自然进化法则、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问题越来越凸显,伦理的规制也越来越不可或缺。
出现伦理事件时,由法律来事后惩罚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法律和伦理应当融为一体、共同发力。
比如,在应对无人驾驶事件中,美国通过较为完备的法律和相对完善的伦理制度,表现出了对新科技的充分宽容。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亟待加强。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科研伦理建设方面应尽早开始探索试点,对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的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北京需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科技的资源优势,努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原创能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构建优质的文化科技融合生态环境,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统筹推进全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建立相应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提升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大力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在传统文化领域转化与应用,以科技带动新兴文化产业高端发展,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推动企业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体,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建设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以人文精神引导科技创新
赋予科技创新以人文精神和正确价值导向,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和相关机制,发挥科学共同体等群团组织的管理监督作用,主动参与全球科技伦理问题研究和标准制定,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营造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环境
构建世界一流文化科技融合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注重文化科技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导文化科技消费市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普及要并重。